2015年以来,我校先后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内自评及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使各专业能够根据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关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支撑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达成,2016年5月—7月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先后邀请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校长、大连理工大学刘志军教授及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来我校做系列专题讲座。各院(系)教学副院长、系教学副主任、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督导组专家、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累计400余人次参会。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淑娟、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熊汉文分别主持会议。
7月5日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校长做了题为“专业认证理念与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他围绕“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为什么要开展成果导向教育”及“如何开展成果导向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他指出,成果导向教育是根据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来决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李志义校长重点强调了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因素,即“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和“持续改进”。并就如何确定学习成果、如何制定培养方案及如何编写教学大纲进行了详细阐释。李志义校长指出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是开展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只有按照成果导向理念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重构培养方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按照持续改进理念选择持续改进模式,才能实现大学教学改革新突破,达到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刘志军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构”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思想、实施原则及要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成果”的重要意义。刘志军教授对比分析了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显著不同,成果导向教育更关注学习成果是否达成、学生表现是否活跃、课程意义是否体现、教学过程是否评价。他结合国内外大学的实际案例,系统阐释了毕业要求制定的流程、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能力指标三者间的关系,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关联程度等,指出了学校、院(系)、专业及教师这四个层面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他还重点剖析了如何采用反向设计思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达到将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比美国高校与国内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学分设置、课程分类以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提出我国高校应从完善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推进大类培养、强化创新教育等10个方面重构培养方案。
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从毕业要求制定与课程建设方面详细阐述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本科培养体系建设。她首先比较了传统模式与“成果导向”模式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大量案例深入解读了通用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她强调毕业要求应细化分解为具有可衡量性、导向性、逻辑性和专业特点的指标点,以便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促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此基础上,乐清华教授通过明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方法的关系,阐明了如何建立“成果导向”的教学体系,强调教学大纲应梳理好“学习成果”、“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细化考核内容和明确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考核的关键,最后,她就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推进持续改进进行了说明。
通过3期系列专题讲座的学习,参会教师受益匪浅。报告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了有效指导与帮助,有力推动了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专家做报告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