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工作坊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人:王丽丹  发布时间:2015-10-29   浏览次数:686

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10月19日―20日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博士来校举办工作坊。何淑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在教师培训方法、成果为本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邀在欧洲、澳洲、马来西亚等国际及地区教育会议作主题发言。本次来我校开设4期工作坊,主要围绕“成果为本”教学的理论、方法、工具及技巧展开。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淑娟、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许志武分别主持工作坊。各院(系)核心课程教师共计165人次参加工作坊。

10月19日上午,何淑冰博士将“运用‘成果为本’和‘建构性配合’理论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作为首场工作坊。介绍了“成果为本”教学理念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指出“成果为本”教学的焦点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保证。她结合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理想的学习成果、如何结合“成果为本”和“建构性配合”理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怎样通过评估方法检验成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她主张改变以内容为本、侧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改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的成果为本教学,让学生从“学习”知识转为“使用”知识。何淑冰博士以《材料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互动教学、辅导课、体验式学习、同伴辅导等教学方法在培养高层次学习成果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与之相配合的开卷考试、反思日志、作品集等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校教师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0月19日下午,何淑冰博士将工作坊内容由理论转向方法,探讨能够有效“发展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她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技能,即学会学习。她着重介绍了3种易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知识建构工作纸”、“提问指南”和“O―图表”。何淑冰博士分别将3种工具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作业实例进行细致讲解,教师们通过研讨方式彼此分享了收获与体会,并表示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运用所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高层次认知能力。

10月20日上午,工作坊主题为“评估学生的学习”,何淑冰博士首先探讨了有关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概念,明确了评估在促进学生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方面的功能,对比了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不同之处,强调前者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她列举了22种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并着重对“学习合同”、“关键/重大事件记录”、“作品选集”等教师们不甚了解的评估方法做了进一步讲解。她认为只有配合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才是正确有效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以评估学生的能力为例,通过视频让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如何利用真实的任务来检验学习成果。

10月20日下午,工作坊围绕“互动课堂”展开,何淑冰博士在正式开始前与教师达成共识,邀请每位教师参与互动课堂,并要求其观察互动过程,思考令讨论富有成效的因素,这代表着工作坊本身就是互动课堂的示范过程。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下,何淑冰博士演示了10余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讨论的方法,包括“Think―Pair―Share”、“金字塔/滚雪球”、“轮答”、“意见圈”、“旋转成员”等。教师应根据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来选择有效的互动方法。最后,她通过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室设计与座位安排方法,指出“可变的座位”、“多角度投影屏”、“学生演示设备”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

  经过两天的集中学习,教师们受益匪浅。参加教师认为,工作坊开放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讲台+课桌”的会议模式,以4-6人为一组,主讲人穿梭于各组之间,参与者畅所欲言,让首次参与工作坊的教师感到轻松愉悦,能够全身心投入互动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身教学方法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何淑冰博士所介绍的“成果为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法、评估手段、互动技巧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主持工作坊

 
                                         何淑冰博士开设工作坊

 
                       教师与何淑冰博士交流

 
                                      小组讨论

 
                                    小组答题

 
                             教师积极发言